有鼻塞、流涕、打喷嚏、干咳、发热有或无、呕吐、腹泻,亦可有咽部不适或咽痛等。
注意休息,多饮水,多喝清淡饮料及汤水,进清淡流质饮食,补充大量维生素C等。
1.发热:一般来说,体温小于38.5°C时,应选择物理降温,比如:多饮水、温水擦浴、冰敷、退热贴等;如体温大于等于38.5°C,物理降温的同时应给予退热药物,常用药物为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,退热药物应按需运用,对乙酰氨基酚每次用药间隔至少4小时,布洛芬每次用药至少间隔6小时。另外需要注意,对乙酰氨基酚用于3月龄以上婴幼儿退热,布洛芬用于6月龄以上婴幼儿退热。如果一段时间后发热症状没有缓解,建议您及时就医。
2.鼻塞:轻者不需处理,若影响呼吸或哺乳时,可用热敷或呋麻滴鼻液滴鼻。
3.咽痛:可含服咽喉片。
4.镇静止痉:发生高热惊厥时,初步处理:仰卧于硬木或平板床上,头部偏向一侧,可肛塞水合氯醛栓,亦可于病初体温上升期行口服或保留灌肠10%水合氯醛40~60mg/(kg.次)
1.病毒性感冒多为自限性。
2.抗生素:建议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。
3.中医中药:常见中成药,如银翘散、板蓝根冲剂、双黄连口服液、蒲地蓝口服液、感冒退热冲剂。
1.提倡母乳喂养,防治佝偻病及营养不良。
2.科学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。
3.避免发病诱因如穿衣过多过少、室温过高过低、天气骤变、环境污染和被动吸烟等。
4.公共场合戴口罩,避免交叉感染。
5.预防接种。